魔都100:追求真理与光明 韬奋纪念馆寻找历史记忆

  韬奋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1895~1944) 而建立的故居性人物纪念馆。

  为纪念和学习韬奋,国家以上海韬奋故居为基础,于1956年开始筹建韬奋纪念馆,1958年建成对外开放,馆名由沈钧儒同志题写。1959年以来,韬奋纪念馆先后被列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地处上海市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3、54号,建筑面积354平方米。迈入这个新式里弄,梦莎式的红瓦坡顶,带棚式老虎窗,法式乡间别墅的烟囱,线条流畅的机制钢窗,米黄色的水泥拉毛镶红砖饰墙,显得宁静、温馨。

  该馆设有故居和辅助陈列两部分。故居系邹韬奋在30年代居住和工作的地方。1959年5月26日被定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按原状布置,展出实物绝大部分是原物。辅助陈列部分以图片、实物和文字说明,反映了邹韬奋的生平和思想发展。并陈列了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曾用名李晋卿。江西余江人,生于福建长乐。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5岁时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孟子》等,14岁入福州工业学校,17岁入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9年24岁时,从南洋公学电机科二年级考入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1921年韬奋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两年后以优异成绩从该校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22年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股主任。1926年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创立了“小言论”“读者信箱”等栏目,以关注民生、针砭时弊为特色,周刊的销量从最初的2000多份发展到最高15.5万份。

  韬奋在学校期间刻苦学习,各门功课成绩优异。他从小关心国家大事,课余阅读大量中外文书报刊,尤其醉心于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上海《时报》上黄远庸(远生)的“北京通讯”。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就在心里决定“自己宜做一个新闻记者”。在学校读书时,就利用自己中英文方面的优势,从事翻译和撰述,并且向《学生》和《约翰声》等杂志投稿。

  韬奋是他后来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延志。

  韬奋纪念馆内藏品共4031件,其中一级品8件。如邹韬奋最后遗著《患难余生记》手稿、用过的钢笔等。藏品主要有:邹韬奋手迹、遗稿、遗物、生活用品、著译的各种版本、主编的刊物原版本、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章,邹韬奋和他的战友胡愈之、徐伯昕创办的生活书店当年的出版物。生活书店的主要档案,如会议记录、内部刊物《店务通讯》等。当年重大事件的历史资料,如救国会、"七君子"事件等。生平事迹陈列则分8个部分介绍邹韬奋同志革命的一生。

1 2 3 ... 5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徐盈 责任编辑:先加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