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监狱“工艺课”:1根丝劈8根,重刑犯蜕变成“绣郎”
有这样特殊的一群人,他们被称为高墙里的“艺术工匠”,他们十数年始终如一,全神贯注、醉心创作,他们中间诞生过“海派玉雕大师”,还有人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是上海监狱的服刑人员。从重刑犯人到十指生花的“艺术工匠”,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青浦监狱开展“艺术矫治”。青浦监狱供图(下同)
早在30年前的1992年,在上海监狱系统就开展了 “艺术矫治”的实践,把传统的工艺美术纳入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增强劳动改造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升认知的成分,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生命的认知习惯,促进他们今后刑释后顺利融入社会化生活,完成教育改造与生产劳动的衔接。结合 “爱生”回归行动计划,多年来,上海市青浦监狱着眼于提高服刑人员刑释后再就业水平和本领,担当起社会稳定责任;同时有效解决服刑人员刑释回归思想迷茫、认知缺失、能力缺乏、信心不足等问题,为服刑人员铺设好回归之路。
海派玉雕是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在上海市青浦监狱里有一个“爱生玉雕工坊”。倪警官是“爱生玉雕工坊”的主管警官。他在监狱工作前,学习的是宝玉石鉴定专业,在监狱工作之后他发现,这里同样有机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他与另一名从事玉雕车间管理老民警共同牵头成立了工作室,最初的设想只是想让更多的服刑人员人能多学一门手艺。
服刑人员正在海派玉雕创作
本文来源:上观 作者:解敏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