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33平米16个户口:阿姨的“愁”,他们早有“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黄浦,今年,在阶段性完成成片旧区改造后,正在同步研究推动“两旧”(零星二级旧里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作为黄浦首个启动的“两旧”改造项目——蓬莱路北侧地块,时下,在高比例通过一轮意愿征询后,正在紧锣密鼓有序推进补偿方案制订、居民意见听取、家庭矛盾化解等各项前期工作,为明年开启的二轮征询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老城厢的居民们早日走出蜗居、告别陋室、圆上新梦。

  33平米16个户口,阿姨还没开口眼泪抢了先

  周三的下午,阴雨绵绵,老城厢的梦花街上显得特别安静。弄堂口,三五个收废品的阿姨,正兴致高昂地讨论着当天搬场的居民数,脚边鼓鼓的包裹,是她们这一天的“收获”。

  穿过静修路80号斑驳厚重的木门,爬上吱呀作响的狭窄小木梯,尚未搬迁的虞阿姨,站在家门口热情地招呼我们。“我们家实在太小了,不好意思啊!”还没等记者坐下,虞阿姨就哽咽着跟我们说抱歉。做过肾脏移植,身体瘦瘦弱弱的她,这几天,一直在打听地块的最新进展,“听讲,补偿方案正在制订中,我们天天盼着。”虞阿姨一说起自家的这次旧住房改造,眼睛亮起来了,话也绵密起来。

  这些年,品尝过生活百般滋味的她,聊起在老房子里曾经日常而细碎的时刻,总是带着几分伤感。“我家窗门朝北,终年不见阳光,儿子在地上更是睡了十几年。”虞阿姨指着门口一块不大的地方说,因为家里仅可放置一张小床,没地方睡的儿子就只能天天打地铺睡地上,“老房子窜风厉害,一到秋冬天,睡地上的儿子总是冻得感冒。”

  虞阿姨告诉记者,和她一起上下楼窘迫地蜗居着的,还有自己的三个兄弟姐妹。“我们一大家子人盼改善,已经盼了几十年。”虽然2022年终于盼到了,但是33平米,16个户口,这块“大蛋糕”究竟怎么切,也一直困扰着虞阿姨。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黄浦 作者:王月华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