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宝山这个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小镇,正经历跌宕蜕变……

  濒临长江入海口的宝山区月浦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过往。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这座经受了血与火的淬炼,经历了苦难与辉煌的小镇,如何续写敢为人先的新篇章?腾笼换鸟、花卉小镇……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或许可以窥见这座小镇的跌宕蜕变,以及时不我待地转型发展。

  聚源桥村内的碉堡遗迹 记者 王嘉旖摄

  腾笼换鸟

  曾以钢铁制造闻名的月浦镇,正进行着一场大刀阔斧地转型升级。

  为构建南北联动发展模式,月浦镇积极推动“三高一低”企业腾笼换鸟,推动土地资源向高效益、高产出、高科技企业集聚。去年,月浦镇积极调整低效用地6个地块,盘活产业发展空间66亩。今年,还将重点推进月杨工业园区整体转型,持续开展低端产业和低效企业整治。

  这场转型并非推翻重来,而是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寻觅有发展潜力的新赛道——“双碳”、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

  以“双碳”为例,钢铁企业具有大量低碳减排需求。制造环节如何降低粉尘污染、产品出炉后如何匹配“无废城市”建设需求……数百道生产加工流程中,蕴含大量应用场景。这也将成为不少企业的创新场域。

  在此契机下,长江湾碳科技园正式开园。其坐落于月浦工业园区内,是月浦镇集合镇域资源禀赋倾力打造的绿色低碳产业园。通过积极引入高校、科研院校和低碳头部企业,加速推进“双碳”领域技术专利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进月浦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打造“双碳”创新发展集聚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在月浦镇党委书记看来,产业转型必须坚持“看一域而抓全链”。以“双碳”产业为例,要突出重点,在绿碳、绿能、绿电等行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

  国内首条氮化硼纳米管产线落户月浦,“全国第一”背后的含金量意味着什么?相关负责人解释,氮化硼纳米管应用领域丰富,涉及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疗等诸多新兴行业。放眼全球,目前仅有4家企业成功取得相关量产技术,且产能仅达到公斤级别。有限的产量抬升了材料价格,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未来,落户月浦的这条产线有望带动周边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大规模工业应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迭代升级。

  落下一子,满盘皆活。这正是月浦镇在酝酿区域转型中的谋定而动。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