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一站路仿佛过了一世纪”,上班族共情的上海地铁泗泾站,能成为幸福站点吗?

  二

  2007年12月29日,被称作“沪郊第一线”的轨道交通9号线在松江通车试运行。不少松江人将它比作一道世纪飞虹,横跨沪松大地。

  这条地铁是顶着巨大压力建设的。郊区建地铁,在当时不少人看来是“天方夜谭”——郊区哪有客流,地铁要空车来回。这也是现在的泗泾居民难以想象的,“泗泾地铁站还怕没人?”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当时松江全区户籍人口约50万,常住人口仅64万,泗泾、九亭仅有几万人的户籍人口。在沪郊松江修建地铁的必要性被反复论证,一直到松江大学城落地,可预见会有一大批大学生入住,这才“一锤定音”。

  可发展带来的变迁,往往出人意料。在轨交9号线的带动下,泗泾、九亭等地铁沿线地区产业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九亭、泗泾人口规模都达到20万人以上。

  由于“试验田”性质,轨交9号线更多体现在对沿线土地地价的带动,缺少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利用的深度融合。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轨交9号线沿线的泗泾、洞泾、松江大学城、松江新城等站点附近规划留有不少遗憾,并没有运用TOD模式,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

图片

  泗泾古镇夜景

  以九号线漕河泾站为例,地铁站附近软件服务业、总部研发类企业集聚,亿元楼林立,但泗泾等郊区地铁站周边商业规划呈现“小散乱”现象。泗泾地铁站周边低容积率别墅区和低品质的商业街区,影响了地铁TOD模式的实践使用,缺少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利用的深度融合。

  在2012年到2017年间,泗泾房地产税收均占全镇地方财政收入一半以上,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还没建立起来,缺乏足够就业岗位。

  因此,睡城——成为泗泾长期撕不掉的“标签”。泗泾3站到七宝、6站到漕河泾、9站达徐家汇的通勤优势,让它率先成了9号线沿线年轻人群的居住首选地。进而,泗泾职住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

  根据地铁泗泾站周边发展状况,建立TOD立体交通系统、景观生态结构,优化城市活力界面,或许是这块区域发展的破题之道。

  三

  根据规划,泗泾轨交综合板块东至洞泾港、北至泗博路、西至刘五公路、南至泗泾塘,作为一个通过轨道交通站点带动发展的综合居住板块。

  2023年3月,泗泾片区TOD地区相关规划获批。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点增补体育、医疗、教育、公共绿地等各类公共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经过几年调研,以泗泾站为核心的TOD开发规划逐步清晰和完善。总体结构上,以一轴(泗陈公路城市服务轴)、两廊(外婆泾、祥泽塘十字滨水景观廊)、两心(商业综合服务核心,社区中央公园绿心)、一界面(泗陈公路城市形象展示界面)来优化整体格局。

图片

  泗泾花园城

  在交通出行上,泗泾站以轨交站为圆心全面优化未来交通系统,实现公交、出租、有轨电车、PR换乘、非机动车融合疏解公共交通系统,打造泗泾区域的交通枢纽中心。

  在生态活力方面,泗泾站周边新增社区级公园,优化贯通沿外婆泾生态景观系统,为周边居民提供社交、休憩、亲子等系列公共活动场所。泗泾地铁站整体形成以外婆泾、祥泽塘天然水系为核心十字廊道,通过网红步行桥串联“十字水廊”的社区中央公园和滨水绿地两大生态核心,打造水绿交织、慢行成网的生态环境。

图片

  在产业导入上,将泗泾站附近原住宅用地调整为商务办公用地,引入产业总部,用地面积提升约1.6万方,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吸引研发、销售、结算等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人才,同时留住金融、法律、对外贸易、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目前泗泾站南侧已成功导入1处总部办公,移远通信全球总部2025年将在此建成,未来打造成为信创产业高地。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前提是,经济达到一定密度。近年来,泗泾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已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渐成长为国家级产业的集聚地。在泗泾的产业地图上,一批重大项目和头部企业纷纷落地,已汇聚上市挂牌企业约35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43家,“专精特新”企业约53家,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及科技小巨人企业约10家,上海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及工作站5家。

  前阵子,上海唯一的小米汽车交付中心在泗泾开业,预计今年底泗泾仅新能源汽车方面销售额就将破百亿元。随着泗泾TOD项目深入推进,一批批新赛道企业加入,越来越多居民可在本地实现就业。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